分卷阅读368(2 / 2)

当然了,这也是建立在食评足够优秀的情况下,否则写得干巴巴的,谁也不会有多余的讨论。

白玉堂就没想那么多了,大笔一挥:“六只猫!”

虽说白玉堂没批评,但在他这里,似乎也只是一般。

云雁回又道:“后来那家酒楼呢,写不写?”

白玉堂皱眉道:“那家的菜,两只猫不能更多了,写,我要好好批评一下。”

——白玉堂应用得还很快,这就几只猫几只猫形容起来了。

白玉堂写下一篇食评时,云雁回还在一旁画了只肥猫,以三毛为原型,虽然是简笔画,但是完全画出了精髓。这个,就是他们的分数了。

等到白玉堂写完之后,云雁回再看这第二篇以骂为主的,不禁叹服。总感觉……这一篇更加体现了白玉堂的实力,或者说特色呢。

其实那家下酒菜并非不堪入口,反而很多人喜欢。而在文章中,白玉堂绘声绘色、有理有据地书写了,他们家的下酒菜有多么粗糙。乍吃滋味丰富,但实际上,根本不容细品。

这一家的下酒菜白玉堂并非在厨房观看,然而他自己完全知道这些菜是如何做,那样粗糙又是因为少了哪些步骤,还顺便回忆了一下自己吃到过的精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

虽然没有破口大骂,但是一番评比、比较下来,实在是很伤人。

云雁回将两篇稿子编校之后,送到《东京日报》。

云雁回来投稿,编辑部全体十分为难。

按理说,他们这里很多人都是云雁回教出来的,或是云雁回教过的人带出来的,云雁回写新闻他们都知道,肯定没问题。

但是,这一次云雁回送来的不是新闻啊,而是食评。写得倒是十分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确定这样一篇文章,是否能登上文艺版。

要知道,目前的《东京日报》文艺版上,都是各路才子在厮杀,陡然上了篇写美食的,不说文采如何,首先画风就很奇怪了……

而且,大家也没法评价这个东西的价值,于是犹豫之间,竟找到了胡翰林定夺。

胡老先生看完之后,问云雁回为什么弄这个。

云雁回当然不可能说,我帮你们发掘商业价值呢,他打了个马虎眼:“民以食为天。”

胡翰林笑着摇了摇头,“也罢,那就先上上看吧。”

不管怎么样,就冲云雁回对这个行业的知晓,胡翰林也会让试一试,反正他知道,之前的都没失败过。

……

“白玉为堂猫做马”的食评刊登出来,数期之后,就建立起了一定的影响力。

没有什么编辑推荐语,就夹在文艺版里,一开始都是些读书人看到,还怀疑自己的眼睛。什么鬼,诗词歌赋之间,为什么突然出现一篇食记啊!

再一看,文字没有花巧却颇为灵动,描写入微,让人越看越饿,越看越饿……

看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跑去拿东西吃了。倘若是手头有吃的,也慢慢觉得索然无味。

再然后,就是传到普通人眼里,引发的波澜就比较大了。汴京好吃的多,吃货也多啊,一看写得如此诱人,他们自然恨不得找上门去大吃一顿。

还有那批评酒楼的评论,写得也很有道理。

观主的私房菜没多少人吃过,但是那家酒楼却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