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1 / 2)

所以,文臣中既有秦桧这种人,也有黄岐善这等义士。

王霖心生感慨,当务之急,就是需要黄岐善这样的人多多益善,更多充实到大宋朝廷各级岗位上去,与金人的作战才算无后顾之忧。

他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成熟的安排。

黄岐善权知相州,黎阳、滑州、汤阴、临漳……这些已经被光复的州县,都需要文臣治理,拨乱反正,战后重建。

王霖将自己的安排逐一告诉黄岐善等人,在诸人的感激涕零声中,当面将自己上奏朝廷的奏折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发向京师。

不用怀疑,这样战后地方官的安排,朝廷定会尊重王霖的意见。其实赵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他只关注王霖是胜,还是败。

若败,就要再生逃跑之心。

见王霖与黄岐善这些文官谈兴正浓,谈古论今,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武将面面相觑,王爷不是非常痛恶朝中这些虚伪文臣的么?

而天下人皆知,士族、文臣与王霖不合,因为王霖动辄杀文臣。

……

黄岐善躬身诚恳道:“王爷文才名动天下,下官在相州多有闻之,今日下官等在铜雀台拜谒王爷,山河美景在此,不知王爷可有佳作,也让下官等观摩并传之后世?”

王霖心中苦笑。

读书人就是读书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舞文弄墨。

即便今日这种情形,金人重兵还在枕边酣睡,他们还是热衷此道。

但王霖今日与黄岐善等人相会于铜雀台,本就具有深意。

他微微颔首,轻笑道:“麻烦宋员外,派人取笔墨纸砚来!”

宋家人设案于铜雀楼前,高台之上,面河背山。

余晖落于山河天地之间,战后的临漳城肃穆而苍凉,漳河水滔滔奔流不息,而大山巍峨横亘千里。

脚下炊烟袅袅,一片祥和。

王霖深吸一口气,提笔写道:

“大宋宣和二年,八月十九日。吾举兵过河,斩金虏万众,逐复临漳、相州诸地。

吾与麾下大将岳飞、花荣、燕青、韩世忠等并相州通判黄岐善……等河北守臣、士绅宋鹏然等义士数十人,登古铜雀台,观山河美景。怀古,有感。”

王霖题毕,众人无不观之大喜,尤其黄岐善等文官更是泪流满面,躬身拜谢。

以王霖过往之才情,如今之威名,作为大宋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他此时所作只要大差不差,必将传颂天下,而他们这些人当因此名垂青史。

而黄岐善担心的追责和史上留下骂名之事,便不复存在。

岳飞等人且不说,单张俊和刘光世两人艳羡无比,偷扫韩世忠一眼,韩世忠也有些意外和感动。

这说明韩世忠已进入王霖视野,成为他器重和信赖的嫡系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