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1 / 2)

汉道天下 庄不周 1649 字 1个月前

“其他诸县怎么了?”荀彧不解地看着荀攸。“天子困窘,取诸县存粮救急,岂不是理所当然之事?董卓死后,河东这几年没有大的战事,诸县多少应该有些存粮。”

荀攸苦笑着摇头。“天下州郡,有几个心里还有朝廷?安邑郡仓中一粒粮分也没有,安邑县仓也好不到哪儿去。也不知道司徒、司空有没有筹集到粮食,若是卫尉攻击受阻,太尉掌兵怕是又要受影响。”

“太尉掌兵?”荀彧心中一动,语气变得有些迫切。

荀攸看了荀彧一眼,眼中的无奈更重。

“叔父,你不要高兴太早。司徒掌民或许有机会,太尉掌兵却难之又难。你也看到了,天子披坚执锐,欲做马上皇帝,岂能由太尉分权?”

荀彧点点头,却不像荀攸那么悲观。“就算是马上皇帝,征战不过十余载而已。司徒治民却是长久的事业,陈仲举、李元礼前仆后继,争的不就是这个机会?公达,你不能为眼前所惑,忘了长远之计。”

荀攸不以为然。“叔父,天子年少,只怕征战之心一起,穷兵黩武,难免重蹈秦皇汉武覆辙。”

荀彧抚着颌下短须,眼神闪烁。

“公达,你将入仕以来经过,详细说与我听。”

荀攸早有准备,示意荀彧不要急,他们有的是时间。

天子让他安置荀彧,本来就是这个目的。

洗漱完毕,两人上了床,拥被而卧,抵足而语。

荀攸讲了天子中兴大汉的志向,讲了贾诩和西凉人的野心,讲了司徒赵温、卫尉士孙瑞等人重新掌权的希望,也讲了天子命杨修辅佐杨定,安排儒生为军中教师的举措,更讲了天子有意将匈奴人逐出边塞的计划。

荀彧静静地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天子有志向是好事,公卿大臣想掌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们为此已经和外戚、宦官争斗了上百年,甚至西凉人想争取话语权也是好事——他们想立功自效,总比肆无忌惮的杀戮好。

但这么多想法纠结到一起,却不见得是好事。

最不利的就是天子可能和武人结盟,将文官变成刀笔吏一般的附庸。

这可不是儒门希望的王道。

天子倚重杨奉的做法也令人担忧。

这表明天子针对河东大族的举措绝非一时权宜之计,反倒有可能是一次预演。

抑制兼并不是坏事,但操之过急,却往往是祸乱之本。

“公达,你辅佐天子作战,不要有太多顾虑。”荀彧考虑了很久后,做出了决定。“天子既然让我去见司徒,想来也是有所顾虑,希望能有万全之计。当此之时,你我当与天子一心,共克时艰,切不可意气用事,因噎而废食。”

荀攸点头答应。

荀彧先弃袁绍而就曹操,如今又弃曹操而就天子,说明袁绍、曹操都不是理想的君主。相比之下,天子年少,理政日浅,还有辅正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