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9章(1 / 2)

艾伦威尔逊在适当时候愿意创造机会让苏联收拾一下美国,但不准备真的朝着剑桥五杰的路线迈进,智利最好还是拉回来,哪怕是朝秦暮楚也好。

总之,纷乱的一年虽然即将结束,但英国的外交工作才刚刚开始,他这个卑微的社会公器,还要继续努力奋斗,这才哪到哪,不过才中场休息。

因为石油危机带来的石油使用成本上涨的经济危机,迈着矫健的步伐,光临了欧美各国,首先就是本土毛都没有,只能依靠劳动力发展制造业的日本。

随后就是理论上不会被石油禁运影响的美国,最后抵达了似乎不是日本这么资源脆弱,也比美国分配公平的多的欧洲。

原油库存开始处于令人担心的低水平线上,阿拉伯的原油禁运引发了美国公众购买汽油的恐慌,各界纷纷呼吁实行配给制度,汽车排长队加油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现象。

在金融界的压力下,美国各州政府被迫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计划以用来偿还银行债务,这使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群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在欧洲大陆,油价上涨的冲击同样带来了自“大萧条”后最可怕的景象。

尽管德国政府制定了周末禁止开车上路的紧急规定,但随着该国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一百七十亿马克,仍有将近五十万人因此失业。

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令人恐惧的百分之八,运输业和农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钢铁、造船和化工等关键性工业部门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这一次由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当然不可能只影响到发达工业国,比较脆弱的落后国家一样付出惨重代价,工业国出现社会倒退,和第三世界出现的问题相比,已经什么都不算了。

本身足够地大物博的苏联,当然不会受到石油危机影响,开始在和美国的对抗当中采取进攻态势,正当自由世界这边绝大多数国家陷入衰退的时候,埃塞俄比亚发生军队哗变,苏联抓住了机会开始向东非水塔发挥影响力。

此时,军队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已经崛起。下级军官成立了一系列委员会,以此来左右军队。后来。由正规军、警察和地方部队三支力量成立了“协调委员会”。

发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为首的军官领导的革命,结束了埃塞俄比亚的君主制。

埃塞尔比亚转而和海尔塞拉西时期的亲美政策进行切割,和苏联缓解关系,和邻国索马里一样表达对苏联的欢迎。至于埃塞俄比亚的另外一个邻国北苏丹,同样是倾向于苏联的国家,只不过和中苏保持着都不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