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3章(1 / 2)

大英公务员 青山铁杉 1400 字 1个月前

“这也就是苏联,换做任何一个国家这么干几十年时间,早就出问题了。”艾伦威尔逊说到这也不由得感叹苏联的地大物博。

这个世界上称得上资源天赋异禀的国家,也就这么几个,其中苏联当然是那个全方面没有短板的那个,单独一个国家肯定是碾压美国,面对美国和加拿大也不落下风,再加上澳大利亚就费劲了。

反正后世的可勘探资源价值上面,俄罗斯是远远甩开美国的,更别提苏联比俄罗斯还要大五百万平方公里。

“苏联方面对这一次的年会非常重视,可以预见,英国的投资是受欢迎的。”

帕梅拉蒙巴顿显然也认同苏联的地大物博,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应该是都认同这一点的,有这么海量的资源,谁会觉得这样的国家会摔跟头。

但这不包括艾伦威尔逊,什么国家也不能无限制的透支,面带轻视的道,“苏联人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启动地产经济,这比其他国家投资多少都管用,我没有在开玩笑。”

在任何国家,流动的货币相比于社会上存在的商品,都是远远超出的,哪怕是美国,所有美国人在同一时间选择消费,强如山巅之城也找不到对应的商品来应对这个消费,它也一样会爆炸,在结果上不一定会比苏联的下场强,说不定还更差。

那个时候货币就不是货币了,别说你是主权货币的美元,就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金也无济于事,梦想有多大,贬值就有多大。

苏联在这方面的问题肯定比美国还要更加严重一些,美国的消费渠道比苏联多多了,苏联上大学免费,美国上大学贷款。多数医疗项目和常用药物免费,美国得病一次弄不好就阶级掉落。

在苏联银行体系当中的海量卢布,一定要找一个渠道消化掉,不用找其他例子,虽然这个例子也不是多正面,那就是此时已经泡沫升腾的日本。

日本就选择了股市房市齐头并进,甚至有一个东京能买下整个美国的地产兴邦。

某大国虽然几十年后房市也很嚣张,但说实话和日本不能比,因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比某大国还要大。怎么可能和八十年代一个东京平齐整个美国相比?真拿泡沫经济不当回事?

苏联是绝对有条件实行地产兴邦的,赫鲁晓夫时期兴建的赫鲁晓夫楼本身就是一个权宜之计,解决的只是有没有的问题。

当时就已经定下来二三十年之后要建造更好的,地图头只要翻阅当时赫鲁晓夫的讲话,就能够解决苏联的问题,把几十年来吸收的卢布,用一座比较良心的房子消耗掉。

苏联人没钱了,自然也不会对手中大量现金买不到东西心理失衡了,在存钱等着消费,怎么不得等个十年八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