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1 / 1)

日后关系到重要的战役,军机处这边,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若有什么好的谋划,也可送至平寇前指。

“这个提议不错,朕恩准了。”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就叫军机参赞金声,负责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事,授天子剑。

从西苑讲武堂抽调一批将校,随金声赶赴山西,与勇卫营汇合,共赴陕西治下,参与平叛事。

擢勇卫营主将周遇吉,加授昭勇将军,赐平寇总兵官,领陈继盛、刘兴治、曹文耀等将奉旨平叛。

另命周遇吉创办平寇讲武堂,参与平叛事之际,多替国朝培养英才,尽快荡平各地流寇叛贼!

军机处即刻明发上谕。”

“臣等遵旨!”

各怀心思的王洽、周延儒等人,忙拱手应道。

‘周萃菴,可不要叫朕失望啊。’

看着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原本朕想是将你外派到东江镇,现在看来,你还是要率先挺出来。

放心,即便派你去陕西平叛,朕也会给你组建起充足的军官团,另外在山陕那边,再给你一些武将名单。

有了这平寇讲武堂,将先前在西苑讲武堂所学,悉数贯彻传承下来,那勇卫营的编制,才能一步步变强。’

对忠诚且有能力的周遇吉,崇祯皇帝肯定是放心大胆的用。

其所领的几个副将,外加从讲武堂遴选的中低层将校,以及所统率的勇卫营,只要粮饷军需等,能及时供应,在崇祯三年的平叛事中,打出几场响亮的仗,那崇祯皇帝就顺势扩编勇卫营,定编五万!!

地方扩编新军,京畿整编新军,给崇祯皇帝三年时间,足够打造出一支规模较大的新军集团。

总河与督仓场

小冰河时期下的崇祯朝,绕不过去的就是钱粮,所爆发出的诸多问题,若是有足够的钱粮,都是能设法解决的。

就像鞑清的钱聋皇帝,闹出多少事情,所谓的十全武功,那纯粹是个人臆想的产物,大小金川,砸进去了多少银子。

可偏偏对大明来讲,财政出了大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奉旨参与平叛事的军机处外派平叛前指,这一服务性质的特设组织,在军机参赞金声的领衔下,领着崇祯皇帝精挑细选的军官团,在国朝这边不少议论声下,浩浩荡荡的离京,赶赴山西治下。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再发中旨,从司礼监选派人手,向宣府镇进发,命督办通敌案的李邦华、刘鸿训,转战太原府!

不管能揪出多少蛀虫吧。

哪怕顶缸的全是武将。

趁着崇祯三年,在流寇势力大爆发前夕,解决一部分太原府治下问题,对崇祯皇帝也是极好的事情。

而随同中旨一块发的,还有两道密旨,一道是给周遇吉的,一道是给曹化淳的。

前者是崇祯皇帝对周遇吉所提要求,还有提供的一些人才名单,目的是叫周遇吉能安然度过崇祯三年,并趁势统率着勇卫营,在平定流寇事上打出名声!

后者是崇祯皇帝命曹化淳协助归京的西厂,解决好押运抄家所得事,同时留太原协助李邦华,解决好太原通敌案。

至于曹文诏、孔有德这些高级将校班学员,则押送着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全族,返回京城。

对秘密进行的这些事情,国朝上下了解的并不多,此时朝中的那帮大臣,一个个还都在消化变动后的格局。

至于铲除八大晋商的后续影响,那也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就是信息差所带来的优势。

“徐卿、孙卿,自朕御极以来,国朝治下灾害频生,尤其是山陕一带,那就更是这般了。”

崇祯皇帝站在地舆图前,神情正色道:“在之后的数月间,京通两仓,会接收一批规模不小的粮食储备。

你们一个是在内阁掌仓场事,一个是主抓督仓场事,这段时间,你们负责的差事,有着不小的起色,朕都看在眼里。

京仓和通州仓,这些年不梳理之下,所滋生出的蛀虫,肯定不止是眼下这些,所以你们要抓紧梳理仓场事。

若是需要锦衣卫协办,朕可命骆养性协助。”

徐光启、孙居相相视一眼,心里悬着的石头,也算落了下来,本以为天子此次召见,是对他们所抓之事的进度不满。

没想到竟然是夸赞。

这也叫一旁的工部尚书南居益,心中生出一些想法。

“陛下,锦衣卫就无需动用了。”

徐光启拱手说道:“有孙尚书协助,最迟两个月时间,京仓和通州仓的梳理,就能全部落实下来。

等京通两仓解决以后,臣就会和孙尚书一起,着手解决在北直隶治下各府,筹建军储仓一事。”

“请陛下放心。”

孙居相紧随其后道:“臣定会全力配合徐阁老,做好仓场事,不会叫国朝在粮储这一块,再遇到任何问题。”

对徐光启、孙居相的能力,崇祯皇帝是认可的,只要他提供的那些思路,二人能结合大明国情,真正意义上落实下来,叫京通二仓,还有后续开设的军储仓,做好日常台账登记,巡检制度等,那想偷偷私卖储备粮之事,就能最大限度的杜绝。

当然为了加一层保险,日后锦衣卫这边,崇祯皇帝会不定期的指派专人,到各地进行秘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