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1 / 1)

“尽管说当初辽左大捷的消息,被天子下旨遍传京畿各地,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可江南诸省叛乱一事,产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毕竟江南那边不稳,就会影响到国体。

不过本辅还是有些担心,天子这般着急的凯旋归京,倘若辽东那边安排不好的话,恐会生出新的变故。

就国朝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实在经受不起别的风波,如何平稳的解决乱局,这才是重中之重。”

“说实话……本辅也有些担心。”

徐光启深邃的眼眸,闪烁着一抹精芒,“不过天子的脾性,朝野间都是很清楚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尽管我等并不清楚辽东那边,天子究竟做了那些部署和决断,可本辅也相信天子能想到这一层面。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江南治下出现叛乱一事,国朝究竟要怎样解决,倘若时间拖延的太久,对大明社稷而言绝非是……”

哒哒哒!

哒哒哒!

急促的马蹄声响起,打断了徐光启的话,数百众精锐骑兵,簇拥着崇祯皇帝驰骋在长安街上,朝承天门方向驰来。

“陛下口谕,着命内阁、军机处、内务府有司大臣,即刻进宫。”

一名骑兵冲出骑阵,手持军旗,速度极快的先行赶赴承天门,这让迎驾的文武队伍,立时就乱了起来。

崇祯皇帝骑在马上,手持马鞭,朝承天门驰骋,俯瞰着乱糟糟的朝班,冷峻的眼眸扫视着迎驾的文武。

不过却没有放缓马速。

“天子归宫!”

“天子归宫!”

随驾护卫的骑兵眼神冷厉,看向戒严的承天门方向齐声怒吼,这叫宿卫承天门的御林军将士动了起来。

经承天门,过端门,进午门,入皇极门……

看着熟悉的建筑,崇祯皇帝生出些许感慨,离开这座紫禁城半年有余,再临紫禁城,却出现很多变化。

吁~

崇祯皇帝一勒缰绳,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乾清宫,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身后大批御林军将士,快步从乾清门方向跑来。

随驾的王承恩、曹化淳、杨嗣昌等一众太监和大臣,速度很快的朝乾清宫跑来,只是动作却有些别扭。

这一路从秦皇岛朝京畿驰骋,可算是叫他们遭了大罪。

原本从盖州府治下连云岛港乘船渡海,应到天津港停靠,这样能更快抵达京城,可崇祯皇帝却临时起意,要从秦皇岛港停靠,这也使得御驾所在忙碌起来。

之所以这样。

单纯是崇祯皇帝想看一看,蓟密永三协等地的驻防怎样,赶赴京城之际,也见了直隶巡抚卢象升。

解决江南叛乱一事,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场新旧之争的巅峰对决,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有些事情就要多些把握才行。

“卸甲!”

娴熟的从战马上翻身下来,崇祯皇帝疲惫的面庞,流露出果决的神情,张开双臂,掷地有声的说道。

跑来的王承恩、曹化淳等太监顾不得疲惫,就围在崇祯皇帝左右,动作娴熟的卸掉自家皇爷所穿甲胄。

甲胄很重。

却很安全。

随着一层层防护卸下,崇祯皇帝感到一阵轻松,揉着发酸的手臂,昂首朝乾清宫正殿走去。

“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聚在乾清宫的御林军锐士、内廷太监宦官,纷纷作揖行礼,崇祯皇帝踩着丹陛,朝乾清宫走去。

“王伴伴,去把大明坤舆图找来。”崇祯皇帝伸手说道:“把江南诸省的舆图,也给朕一并找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此刻。

被传召进宫的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刚刚接受乾清门的盘查,一路小跑的朝乾清宫这边赶来。

崇祯皇帝凯旋归京,让众人是难掩的激动。

尽管一些礼仪规矩,并没有按制进行下去,可徐光启、毕自严他们,此刻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上面。

甚至对温体仁、周延儒等一众随驾大臣,为何没有随天子一同归京都没在意,他们现在很想知道,天子对待平叛江南一事,究竟是怎样想的。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站着的崇祯皇帝,在曹化淳的服侍下,换上崭新的团龙服,俯瞰着进殿的诸臣,神情看不出喜悲。

“江南诸省出现叛乱一事,内阁、军机处等有司的处置,在朕看来还算得当。”崇祯皇帝推开曹化淳,理了理团龙服,转身朝龙椅上走去,伸手对徐光启他们说道。

“不过有些事情,做的还是不够,对江南诸省出现叛乱的定义,朝中有司一直都没有明确下来。

这在朕看来是不对的。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江南出现这等事情,牵扯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一看就是地方有司不作为造成的。

如果江南诸省平叛一事,不能有效得到解决,使得叛乱之势进一步扩大,那就会威胁到国朝的统治根基。”

乾清宫正殿安静极了。

徐光启、毕自严他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当初知晓江南叛乱一事,他们做的更多的是维稳局势,不让叛乱一事,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变数。

毕竟那时的崇祯皇帝,还统御着大明各部精锐,奋战在辽左前线,与猖獗的建虏展开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