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1 / 1)

西征大军兵败的消息传回,并没有掀起动乱,最大的功臣还是执掌禁军的赵彦深,与掌控听望司的王士良。

两人都是谨慎的性子,洛阳宗室力量被高澄犁清过一次,也没有掀起风浪。

高澄也就着这个机会与赵彦深、王士良说了两人职位的调动。

有杨愔、崔季舒在前,赵彦深对于外放地方担任刺史,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又有高澄习惯性的那一番宰辅必经州郡历练,对于担任青州刺史一职,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抵触情绪。

而王士良紧随赵彦深的道路,调离高澄幕府,由大将军府司马转任护军将军,掌管禁军,同样是一种高升。

而新任大将军府司马,自然是随高澄南下的张亮,高澄同时也将听望司交由他来主管。

张亮也继孙搴、陈元康、赵彦深、王士良后,成为第五任听望司主事。

在众人离去时,高澄将赵彦深留了先来,托这位青州刺史顺道向南青州刺史李徽伯带句话:可以送李昌仪来洛阳成婚了。

送走了一众幕僚,高澄也开始了他的办公。

作为吏部尚书的高澄,为段荣、杨愔等人的职位调动上疏。

而中书监高澄,则对吏部尚书高澄的奏疏,给予批示:‘言之有理,准!’

想了想,觉得不得劲,又在末尾或添一句:‘高卿辛苦,莫要操劳。’

或加一句:‘高卿实乃国之干臣。’

更有甚者,后边赫然写了:‘非高卿,朕无以治天下。’

就冲这份本事,穿越到了明朝万历初期,就算当不成首辅,也能胜任首辅心腹吧。

小高王一边书写奏疏,一边自己予以批复,乐此不疲之余,也不经感慨:有权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左手倒右手,才片刻功夫,在晋阳与高欢商议的人事任免,尽数在吏部尚书高澄与中书监高澄的共同决议下,予以通过。

元善见?

天子还年幼,就别折腾他了,留在宫里安心学医难道不好吗?

真把元善见叫来观政,看着高澄肆意妄为,闹心的可不是自己。

小高王看在大舅子兼妹夫的情分上,还是给小皇帝留了体面。

高澄任中书监,执掌中书省,原有的中书令已经去职,即使中书监位次高于中书令,但谁又敢和他共享职权。

小高王贪权之名,可不比他好色的臭名声好多少。

一个洛阳不能有两个话事人,一个中书省又怎么能再容下一个中书令。

高澄也对自己的工作重心有了规划。

未来一段时间,他将坐镇中书省,筹备各项改革。

而尚书省,暂时交由高隆之与李元忠这俩左右仆射主持。

考功曹郎中崔暹早已升任吏部侍郎,名正言顺为他代管吏部,仍兼考功曹郎中。

命人把这些诏书送往吏部登录,同时由中书省再行颁发。

高澄还特意命人往东荆州向杨愔送信,让他顺道来一趟洛阳,与自己相见。

相州刺史一职,因邺城的原因,着实紧要,高澄必须与这位心腹见上一面。

处理完所有的职位调动,高澄这才动身回渤海王府。

不止尔朱英娥、小尔朱、宋氏、元明月四名孕妇,就连李祖猗、王思政之女王氏对他也是望眼欲穿。

高澄来不及与众女互诉离别之苦,只是稍加安抚之后,便回了厢房,陆续招来高洋府中的几名婢女,询问他这段时间的作为。

建义旧事

高澄并不担心被高洋偷了家,倒不是相信他的人品,说到底,还是信任高洋的智商,以及妻妾们的审美眼光。

高琛被打死的先例就在眼前,高洋无论如何也不会重蹈覆辙。

他聪明,又缺乏安全感,在其手握大权之前,无需怀疑高洋能否克制自己下半身的欲望。

高澄唤来婢女询问,更多的是想要知道高洋这段时间都做过些什么。

一连问了四人,得到的答案相差不大:高洋又开始装傻了。

这让高澄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可转念一想,算了,就让他装吧,好歹是演艺世家出身,表演欲旺盛一些,可以理解。

也让他在读书之余,能找些事做,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大兄!大兄!”

屋外有孩童欢呼雀跃地跑了过来。

高澄让婢女全都退下,又对一旁护卫的高季式道:

“子通,去带浚弟进来。”

孩童正是三弟高浚。

高浚两岁就被抱来了洛阳,兄弟之中,最得宠爱,甚至一度怀疑高澄究竟是兄长,还是生父。

“大兄,快走,打猎去。”

一进门,高浚就拽着高澄的衣袖要往外走。

高澄哪有时间陪他,一屋子的媳妇还等着自己去哄。

打着过几天再围猎的幌子,好不容易将他打发走,高澄开始考虑起老三高浚,与老四高淹的学业问题。

两人是同一年出生,五岁也到了进学的年纪。

高澄将邢邵唤来,交由他寻找品行端正的塾师教授高浚、高淹认字。

可不敢让邢邵亲自教导,万一真培养出一群神灭论,只顾自己荒淫享乐,死后不管洪水滔天,家族风气都要给败坏了。

这个年纪先学文,等身子骨壮实一点,要学骑射,再寻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