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1 / 1)

真有了闪失,可不是杀几个人就能够弥补损失。

小高王不喜欢杀人,只是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杀人而已。

当海盐能够投放市场,就将着手打击私盐。

同时,高澄已经盘算好了,当各盐场正式开始生产,也是他第三次巡视河北的时候。

河北是高氏的根基,高欢曾与高澄说过,要常往邺城暂住。

不过最近两年高欢忙于西征,以及西征失败需要在晋阳安抚军心。

高澄也因为西线战事与变法维新,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踏足河北,等待各地盐场落场,高澄也正好趁此机会巡视沧、瀛、幽三州。

至于不属于河北的青州,高澄并不挂怀,只因为青州刺史是深受他信赖的核心文士,赵彦深。

心中有了计较,高澄也开始考虑如何对付私盐。

在东魏当私盐贩子并不是提头买卖,这还是因为它承袭自摆烂的北魏朝。

民间缺盐,官府便也默许私盐的生存,顶多吃拿索要。

但也不能小瞧了他们的战斗力,利益所在,盐场的争夺少不了械斗。

戚继光就最爱常年械斗却又朴实的义乌矿工。

常年用州郡兵看护盐场,并不是正途,受戚继光的启发,高澄也在想,是否可以打着护卫盐场的旗号,自己组建一支盐兵,专门从私盐场里招收朴实却又勇于械斗的盐工。

不止如此各地都有私矿,自己是否也可以打着护卫矿场的名义招纳矿工组建矿兵。

这些人虽然名号是护卫盐场与矿场,但严加训练,未尝不能成为自己麾下除京畿兵之外,第二支主力部队。

既有这般心思,高澄首先向高欢去信,说明自己整顿盐务增加财税的措施,并以护卫盐场为由请高欢许他招募从盐工之中招募盐兵。

矿兵一事暂时先放下,免得让老爹过于敏感。

高澄相信高欢一定会同意,首先是盐场的带来的利润,足以让他动心。

其次便是倚重六镇鲜卑的高欢对汉军战斗力其实看不太上,只有高敖曹的部曲能让他另眼相看,其余州郡兵,也就守城的本事,真要拉出去野战,也只能当个气氛组,或者攻城时消耗守军箭矢。

这一点其实父子俩看法是一致的,但高澄有戚继光的事迹作例子,他明白朴实且常年械斗的盐工、矿工并不是州郡兵所能比拟。

在汉军崛起之前,汉化万分艰难,高澄设盐兵,与之后设矿兵,不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将信封封好,高澄立即命人送往晋阳,交由高欢批阅,既然父子俩约定了高欢主军,高澄主政,哪怕是设立盐兵看护盐场这种小事,高澄也会向父亲请示。

虽然大权在手的他,嚣张越发向原主看齐,但骨子里的谨慎是改变不了的。

信使走后,高澄又给青州刺史赵彦深写信,让他留意境内私盐场所的盐工,看看是否真如自己所想,能够得用,练就又一支强军。

若真是因争夺盐场而勇于械斗,高澄无论如何也要在规模上与高欢斤斤计较,大不了再其余各州也设置盐场,临海的又不只有四州而已。

招募盐工为兵,另外的一个好处,自然是削弱盐贩子们的反抗力量。

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人掏出十八根扁担搞事情。

没有家族背景,却能守住私盐利益的,哪个不是悍勇之辈。

说来好笑,小高王对于士族门阀予取予求,全然没把他们的势力放在心上。

而对于这些卑贱盐贩,却要深思熟虑。

论实力、影响力、社会名望与地位,那些盐贩给士族门阀提鞋都嫌他们手脏。

但这些人是真的敢造反。

光脚不怕穿鞋,他们贱命一条哪有世家大族那么多顾忌。

因此,对付这群盐贩子,高澄必须慎之又慎。

高家麻鞋

太昌六年(537年)六月十三。

高欢正逗弄元娘、游娘怀里的高孝璋,高孝瑜兄弟俩的时候。

高澄的来信也被送进了渤海王府。

如今的高欢,确实清闲,有幕僚们处理军中常务,要不是还把兵权握在手上,时不时需露面刷刷存在感,安抚人心,提振士气。

他几乎就处于退休带孙儿的状态。

对于高澄在信中所言傍海煮盐一事,高欢欣然认同。

既然已经放手高澄改革,只要不是胡来,高欢都不会加以阻挠,何况此举的确能够增加财税收入。

高澄在信中保证二十万斛的产量更是高欢动心不已。

国库里有了钱,才能支撑他再度西征,以报沙苑之耻。

高澄这么多项改革措施昭告天下,高欢也只是发表过一次反对意见,去信指责儿子不该对天子不敬,以大将军命名新钱。

而高澄对此则解释,这是让高氏权力深入人心的作法,没用太昌年号就是在刻意淡化天子的存在,为将来篡国打下根基。

高欢这才释然,他并非没有篡国的心思,只是更倾向于自己做曹操,高澄来当曹丕。

既然将来是要让高澄主持高氏代魏,印刻大将军五铢钱也能说得通。

对于高澄所请示的从盐工之中招募盐兵,高欢只以为儿子是在为接下来打击私盐做准备。

这也确实符合高澄的行事作风:在行动前,尽其所能削弱对手,同时增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