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1 / 1)

而卸任之人如斛律光、高敖曹、高敖曹、慕容绍宗、刘丰、侯渊这五名将领各率部众往洛阳重组京畿军,由外地刺史转为驻京大将。

而其余人也分别往洛阳、晋阳两地任职中央。

高澄计划将河南34000人的中兵额度扩充至55000人。

其中5000人随高岳镇守徐州,搭配15000名州郡兵,共20000人镇守东南,其后更有青州、胶州等为援。

而梁州刺史段韶与豫州刺史尧雄麾下共一万京畿兵,虽被调出京畿军编制,但依旧作为中兵镇守地方。

再有5000人由高季式所领镇守陕州与潼关,潼关镇将依旧由独孤永业担任。

剩余35000人的中兵编制则全归京畿军团,划为六部,即高敖曹麾下5000汉军,侯渊麾下5000人、刘丰麾下5000人、斛律光麾下5000人、慕容绍宗麾下5000人,以及高澄直属10000人,其中就包括四千武川鲜卑。

高澄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在之前攻取潼关时感觉到了诸将分置地方的弊端,需要从各地调集军队。

当时执政不久,需要他们帮忙坐镇地方,如今显然不需要这般麻烦。

无论合并州郡,还是扩军行动,都需要事前与高欢沟通,高澄已经得知高欢往洛阳奔丧,于是将自己的计划以及理由全部写在信中,由人送往洛阳。

这一系列的州郡合并中,不难看出高澄的私心,最主要在于侯景的荆州疆域并未变动。

按照高澄的设想,其实可以在南境划为东、中、西三处防区。

东部是三州合并的徐州,中部则是与南兖州合并的豫州,而西部按理就应该是三荆合并的荆州。

但高澄信不过侯景,不可能真将三荆全部交托给他,于是只将东荆州与南荆州合并为东荆州。

当然,高澄也有理由,并不是所有州郡都被合并,如高季式的陕州、高慎的广州,都大体维持了原状,只是多了一个潼关而已。

这总不能说是小高王针对你侯景吧。

河南十二州,也许等到将来平定战乱以后可以继续合并精简,但就目前来说最是适宜,不至于让地方坐大,威胁中央。

高澄在南青州逗留了数日,随后启程北上,去往青州,而冀州刺史娄昭也早早得到传令,两万盐兵已经南下青州,暂归青州刺史赵彦深的调派,在东阳城等待高澄检阅。

娄昭受命操训了两万盐兵大半年,也是时候看一看他们的操训成果,若是得用,高澄打算将他们送往辽东,跟失韦、契丹进行物理上的交流。

失韦即室韦,只不过室韦这个名字是在隋时所译。

失韦源于东夷蒙国豕韦,北迁后译为东胡鲜卑室伪,失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部为契丹,北部为失韦。

如今失韦大致活动在嫩江以西,与辽东时有摩擦。

而契丹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只不过如今高句丽未亡,他们还只是草原上的小字辈。

盐兵教阅

正值二三月交替的时候,春意正浓,东阳城外草长莺飞。

高澄站立在临时搭设的将台上,身形挺拔地望着台下重新聚集的两万盐兵。

历数魏晋南北朝都能排得上号的俊朗容颜上,满是笑意。

舅父娄昭没有辜负他的殷切期望,经过半年的培训,这已经是一支合格的军队。

作为脱产士兵,盐兵们无需从事生产劳动,除了休假之外,每日要做的就是听凭教阅。

教,即教战,教武艺,教兵器。

阅,即校阅,练进退,学阵法。

但今天高澄并未考察他们的兵器、阵法,而是让盐兵们身披甲胄进行负重越野。

行军时有挽马拉载甲胄,但真上了战场,还是要披甲与人厮杀,因此,士兵体力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步兵甲胄重量为298公斤,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在32-35公斤,弓弩手的铠甲重量为22-27公斤。

(南北朝的步兵甲胄重量查了很久没查到,就按宋代来算。)

在战场上负重五六十斤的重量与人厮杀,再好的武艺,体能不行依旧要任人宰割。

而通过盐兵们的负重越野,高澄也能对他们平日里的训练程度心里有个底。

当然,这不是后世军队的五公里负重越野跑。

这些脱产士兵由国家供养,餐食能够得到保障,身体素质与羸弱不沾边,终究比不过物质丰盈时代的军人。

但负重二十斤,来回三公里的路程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完成。

因此,看着台下气喘吁吁的盐兵们,高澄欣喜之余,也下令杀猪宰羊赐美酒,今夜犒赏三军。

盐兵临时驻地瞬时间一片欢呼。

练出一支精锐之师并不难,但高氏五六十万大军中,有接近30万的州郡兵摆烂。

并非高澄不愿意改变这样的状况,问题在与国家财政供养不起这么多的脱产战兵。

州郡兵没有战斗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训练,他们平素在家务农,服徭役、劳役,临时有事才会被召集起来,例如半月一次的集训、或有战事发生,以及科举监考等等。

而州郡兵一旦被召集,政府是要为他们提供餐食。

真要像这两万盐兵一样天天操训,东魏财政早就破产了。

当夜,东阳城外大营,篝火照亮了夜空,高澄融入进了盐兵群体,与他们喝酒吃肉,放声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