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1 / 1)

高澄看重宋钦道,除了他自身的才能外,身为宋娘的堂兄,才是主要原因。

无论明君、庸主,自己人这一层身份,都显得尤为重要,谁也不能免俗。

再怎么强调任人唯贤,对于亲近的提拔永远不会落于人后。

高澄固然爱才爱贤,但他更爱有才有贤的亲近之人。

考院外才冷清下来,一千名高澄亲卫又陈列门外。

亲信都督尉兴庆还在犹豫要不要进门收取考卷的时候,一众监考官在维持考场纪律的州郡兵的簇拥下走出。

这些监考官,尉兴庆也都熟悉,都是高澄大将军府的中低级幕僚,尉兴庆不明白高澄出于何意没有在这些人中安排主事之人。

但这也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与众人寒暄一番后,尉兴庆就让亲卫们从州郡兵手上接过考卷,护送往中书省而去。

看护考场的州郡兵都是由司州牧可朱浑元调来帮闲,如今任务完成,往城外临时营地用过晚饭,也就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小高王虽不给额外的工钱,但早晚两餐饭还是要管的。

不会真有人让戍卒服役,还不管饭的吧,不会吧。

高澄看着尉兴庆用小推车送进来的答卷,心道:

好家伙,公车上书了属于是。

关东八十州,近四千份糊名答卷,肯定不是让高澄独自审阅。

高澄将阅卷分为四步,由崔暹、崔季舒、王士良、崔昂等曾任职高澄幕府长史、主薄、司马等职的朝官从四千份答卷中各科选取一百份,共计五百份。

再由现任大将军府的核心幕僚张师齐、封子绘领幕僚们从被罢落的试卷中寻找,有没有沧海遗珠。

最后才是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三人从其中精选三百份为录取试卷,全程不许揭开名字。

而这三百份答卷最终由高澄按个人心意排列成绩。

大案又起

崔季舒望着桌案上堆积起来的一千份答卷,仿佛回到了当初随高澄在各地主持考试的时候。

那时候小高王身边缺人,尤其紧缺文士,于是将他与杨愔、陈元康一同关了禁闭,让三人翻书出题,禁止与人接触,而考试后一开始负责阅卷的也是他们三人。

如今的青州刺史赵彦深,那时候也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文吏而已。

老资历就是这样,哪怕小崔到现在也才二十四岁,可无论看谁都是后辈。

这一次与他一同受命担当阅卷官的崔暹除外,按辈分,他本来就是崔季舒的老侄子。

第一批阅卷管一共有四人,由已经离开高澄幕府的崔季舒、崔暹、崔昂、王士良四人组成。

下朝后,四人就已经被守候在宫城外的侍卫们带来了中书省一处厢房,总计四千份答卷均分给了他们,要求在两天内各自从中选取一百二十五份答卷,共计五百份。

任务很艰巨,但对于崔季舒来说,一千份答卷,洒洒水而已。

当年招募卑官小吏四五万人,前后所要审核的考卷更是难以计数。

崔季舒记得当年应考的人数实在太多,甚至只能搬去城外大营考试。

高澄充分信任自己这群心腹,哪怕阅卷的厢房离他没几步的路程,也没有过问他们阅卷的情况。

在崔季舒等人被留在中书省阅卷,隔绝消息的时候,无论是查漏拾遗的张师齐、封子绘等人,或是优中取优的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三人,高澄并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

可哪怕是司马子如、孙腾这种有贪腐劣迹之人,也是休沐在家,闭门谢客,断绝与人往来。

他们清楚高澄对这一次科举的看重,都不敢在这上面捞钱,以小高王的脾性,谁又知道明面上对自己等人不管不顾,暗地里是否有听望司的探子监视。

这一点倒真没猜错,高澄就是明松暗紧,就想看看谁不拿自己的态度当回事。

两天后,当崔暹神色疲惫的走出中书省,没来得及回府休息,又被人架去了吏部,高澄将被裁撤的河南十余州府吏,尽数交由崔暹安置。

小高王这个吏部尚书就突出一个甩手掌柜,只有往紧要职位安插心腹的时候,才会记得自己是吏部主官。

随着崔季舒等人重获自由,张师齐、封子绘等大将军府幕僚也被召去中书省,封闭在厢房。

就在高澄一边等待查漏结果,一边在中书省检阅南巡期间朝中诸事的时候。

‘咚!咚!咚……’

一阵急促的鼓声传了进来。

高澄凝眉望向门外,上一次鸣冤鼓被敲响是崔娘以为自己强抢冯氏,今日又是为何?

不需要高澄遣人出门查看究竟,不久,有文吏急匆匆跑了进来。

“是谁击鼓?”

文吏听见高澄询问,立即回答道:

“启禀大将军,来者是建州人,状告建州刺史郑伯猷。”

高澄闻言追问道:

“告他什么罪?贪腐?”

“贪腐只是其中一罪。”

文吏没有半点迟疑,荥阳郑氏再大还能大过小高王不成,他如实回禀道:

“来人声称建州刺史郑伯猷与其妻罄阳公主,以反叛罪肆意诬陷州中民众,男子无罪被杀,妇女充为官奴,以此私吞百姓家财。”

高澄闻言脸色涨红,他抬起手,指向文吏,咬牙一字一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