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1 / 1)

其实对于高澄而言,在京口以及建康三城站稳脚跟,这江东早就是他囊中之物,又何必拿政治信誉去换取必得之地。

岭南军队退是退了,但陈霸先下令退兵时,命将士裹挟大量人口、物资南下,荆南之民大部分被他带去了岭南。

当萧纶回师的时候,荆南许多城池都成了空城,寥无人烟,许多将士家眷被驱逐南下,这让萧纶对萧纪、陈霸先二人恨得牙根痒痒,也为后来荆南与岭南之后的战事埋下伏笔。

而萧绎回到江州,出入排场都与天子等同,与下属谋划着称帝自立。

此前王伟曾在面见二王时,提过一嘴,哪怕他们各返领地,称帝建国,齐军也不会加以干涉。

之后又得高澄在朱雀门外当面承诺,以及私底下的怂恿,更是有恃无恐。

九月二十六日,萧绎在浔阳称帝,国号依旧为梁,为区别建康朝廷,则称为西梁。

东梁天子萧纲闻讯,怒不可遏,赶紧派人往京口,向正在欣赏滚滚长江的女婿高澄主持公道。

高澄对使者表示自己曾答应不会在干涉萧绎在江州内部所为,实在爱莫能助。

当然,小高王一直是个热心肠,他提议,若是萧纲起兵西征,自己愿意为他守卫江东,绝不会趁机侵占。

萧纲倒是相信高澄不会趁自己出兵夺占,毕竟真要背信弃义,当时他入建康就可以把自己送往洛阳。

但此前东梁山一败,军中士气始终没有恢复,依城而守还行,真要发兵往江州,只怕半路上就得逃了大半。

既然高澄不出兵,萧纲又向萧纪下诏,命他攻打萧绎。

这件事萧纪甚至无需找陈霸先商议,直接一口回绝。

当初之所以应萧纲诏书出兵,不过是荆南空虚,如今萧绎已经回师,江州兵强马壮,自己傻了才去挑事。

况且如今萧纶终日在荆南整军,扬言要南下复仇,他可不揽这份差事。

萧纪不应诏,建康朝廷便只得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萧绎称帝一事。

心意

京口有一山,名为北固山,山上有一楼,名为北固楼。

高澄行至楼前,迎面望见了萧衍生前所题:

‘天下第一江山。’

随行之人都知道高澄字迹丑陋,也没人提议让天子留下墨宝。

高澄登楼远眺,一览大江滔滔。

心潮澎湃之余,高澄狠拍栏杆,众人不解其意,高澄也未解释,可拍了好几下才记起来,辛弃疾把栏杆拍遍,那是在建康赏心亭,是宋代丁谓所建,如今还没影咧。

但小高王是天子,只见他掏出腰间宝刀,瞧上几眼,留下一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也不解释,只一声长叹,便扬长而去。

随行官员们跟在身后小声嘀咕道:

“陛下究竟是何意?”

“兴许是要灭梁?”

“胡扯!陛下岂是言而无信之人,依崔某之见,定是责怪我等没有在江南寻访美人。”

“崔仆射言之有理。”

“要论知圣心,体贴君上,还得是崔仆射。”

听着同僚们的马屁,崔季舒不由暗自得意道: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陛下。’

行至江畔,高澄将段韶唤到身边,与他说道:

“我不日就将北还,江南之事悉数委于你手,若形势紧急,孝先可先斩后奏。”

“陛下且放心,京口虽弹丸之地,但臣定为陛下扎根于此。”

段韶承诺道,在他眼里,南梁水师还有些能耐,但步骑实在不够看,高澄在江南给他留了三万大军,若非高澄不许,他有信心随时可在建康行废立之事。

高澄也了解自己这位表兄,叮嘱道:

“孝先万不可有轻敌之心。”

段韶这才肃容答道:

“臣谨记在心。”

高澄想了想,又告诫道:

“驻守京口,不可贪念美色,当约束部众,万不能扰民。”

段韶正气凛然道。

“陛下勿忧,臣生平不贪财、不好色,亦当以此感召三军。”

高澄心道,好家伙,你还当面欺君是吧,当然,他也知道这是段韶跟自己说的玩笑话。

“感召三军就免了,严肃军纪即可。”

一行人回到京口镇城,就有萧纶使者前来向高澄求借粮草与兵械。

小高王是个热心肠,听说萧纶要兴兵南下与萧纪交流意见,当即应允,让来人与崔季舒商量具体数量,并大手一挥,给萧纶免了利息。

高孝瓘跟着父亲回到临时住所,心情还带着几分沮丧,此前父亲承诺将来南征,必会带上他们兄弟。

如今做是做到,但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况小有出入。

除了水师经过一番鏖战,高敖曹、彭乐的先遣部队打了一场小仗,南征便再无冲突发生,这让他怀疑自己到底是随父出征,还是往江南郊游。

其余兄弟相继告退,但高孝瓘还是找到父亲,问出了心中疑虑。

高澄抚着他的脑袋,笑道:

“为父幼时随慕容绍宗学过几天兵法,但行军作战更多是以势欺人。

“论财力、物力以及将士骁勇,江南远逊江北,如今江北万众一心,而江南有萧氏诸子相争。

“皇位争夺刚落下帷幕,萧纶与萧纪又将再起刀兵,如此局面,又何须为父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