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1 / 2)

“嗯,现在开始吧,为师出一个题,这个题是天顺六年北直隶的乡试题,题目是士先器识,我们三个都来做题吧。”

刘晋事先也是已经让人找出了历年乡试、会试的科举题目,随便翻了一个说道。

听到刘晋念出来的题目,黄锦泉和童源两人也是立即沉思起来,接着很快就皱起了眉头。

这道题出得很阴险,题干隐藏了后半段,原话应该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出题的人一定是故意的,你要是不知道全句,很容易就审题不清、乱答一气。

那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里的,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就是说做一个士,首先得有器识,然后再谈文艺。

裴行俭说谁的呢?老裴说的是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和杨炯,说他们虽然名气很大,但除了杨炯外前三个都恃才傲物、心浮气躁,一定不得好死,要不说这老裴嘴咋就那么毒呢,后来果然砍头一个、淹死两个,只有杨炯得了善终。

当然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千万不要扯这么多没用的,了解一下这句话的精髓,知道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在那个方面就可以了。

黄锦泉和童源两人都在不断的思索,琢磨,当然也有可能是在想这考题的出处,同时在思索着该如何去作文。

至于刘晋,他有金手指,脑海中瞬间就可以形成一片标准的优秀八股文出来,所以此时也是闲着无事做,仔细的观察着自己的两个便宜学生。

两人此时都皱着眉头,似乎在不断回想这题的出处,这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弄清楚了这题目的出处,他们才能够将这个出处的全文给写出来,然后仔细的研究全文,再研究下写这个文的作者当时的处境,再集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研究这文。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要求就已经相当高了,这必须要将四书五经之类的背的滚瓜烂熟,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这个题的出处。

后世高考语文题当中的填空题和这个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当中的小儿科了,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对于这些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来说,这背书算是基本功了,很多人早就已经将这四书五经被的滚瓜烂熟了。

但知道了出处仅仅只是第一步,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境遇,当时时代的背景等等来深刻理解这文,更是要知道历史上一些儒家先贤对这此的注解之类的。

如果这一步也做到了,那就可以开始第三步了,那就是要结合现在的时事政治,结合眼前主考官的个人的喜好、政治观点来判断自己该如何去答题,有时候如果意思弄反了,纵然是写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也没有任何的用。

做到了这一步,那恭喜你,你可以开始写八股文了,但你以为八股文就很简单了?

根据朱元璋同学定下来的规矩,这八股文从破题开始,每一步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要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将答题写出来,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好了,如果你写出了一篇不错的八股文,你以为就完事了?

不,还有事情要做,那就是要找出自己写的八股文当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是犯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