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4章(1 / 2)

老王所说的两点在后世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后世推行义务教育,所有的小孩都要读书,不管你是穷乡僻壤,还是富庶之地,大家都一起读书的话,各个地方都有大量的人才涌现出来,也就不会形成一地独大的局面。

还有就是后世的城市化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里面打工、买房定居,下一代在城里面读书、成长。

对于地方的宗族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沉重打击。

在城里面,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分散,行不成宗族势力,混得好不好也跟自己宗族没有什么关系。

而离开了大量青壮劳动力的乡镇农村地区,宗族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以前的时候每年都要弄点什么庙会唱大戏、游神、游菩萨、修族谱、祭祖之类的活动。

但是随着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这些活动都没有人参加了,最后越来越萧瑟,越来越凉,宗族里面老人的话也不管用了,大家都忙着进城赚钱过自己的小日子,谁还来理会你?

宗族势力这个存在延续了几千年的东西在新时代下荡然无存,再也没有什么存在感,也不能对社会形成什么大的影响力了。

第1539章 审判

“……臣以为要防止南京的事情再次发生,必须设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护老百姓的根本权益。”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工厂、作坊等一年发一次工钱还是可以得到交好保证的,但如果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工厂、作坊经营不善之时,工人的工钱可能就很难足额的发放出来。”

“朝廷理应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工人的工钱必须按月足额发放,不允许工厂、作坊、商行等按年或者是按季度发放,从法律上来保护工人的权益,同时也防止再出现南京这样的事情。”

刘晋的书房之中,刘晋正在给弘治皇帝写奏疏。

南京一行的事情也处理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都是小事,关键还是如何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同时从国家层面去打击江南乃至全国的宗族势力,巩固朝廷的统治,促进大明的发展。

“南京之事,起因乃是朝廷征收商税一事,江南之地,商贾云集,商贸盛行,历来就非常反对征收商税。”

“然税收是维持国家运转的经济基础,也是朝廷调控国家经济的工具,岂能被人左右,受人制约。”

“王守仁在南直隶任税务总督之时,征税很有建树,得罪了江南本地的士绅、商贾、大家族等,他们急切的希望能够将王守仁给换掉。”

“因而密谋了此事,趁王守仁前去淞沪视察之时,故意不发放工人工钱,还雇佣地痞流氓殴打讨薪工人,进而激发了矛盾,导致了冲突的出现。”

“所幸王守仁及时返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安抚人心,稳定大局,这才没有酿成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