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9章(1 / 2)

“舟山渔场这里一年捕捞上来的鱼超过4亿斤,算下来,足够我大明1万万人每人吃上两斤多鱼了。”

“而这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约定俗成,使用的渔网必须要留有足够大的空洞,同时每条船每天只能下水一船,每月下水不超过20次,全年必须要有2个月的休渔期的情况下。”

潘老大给弘治皇帝算了算舟山渔场的渔获说道。

“一年捕捞上4亿斤?”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微微吃惊,这个数量可是相当的庞大了,这足以养活上百万的人口了。

一旁的刘晋倒是听出了其它的意思。

没想到这个时期的人对自然资源竟然还有如此强的保护意识,大家约定好捕捞的次数、时间,还有休渔期一说。

想想后世,舟山渔场的资源逐渐枯竭,这跟肆意捕捞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是跟环境污染有关,导致舟山渔场的资源不断枯竭,最后无鱼可捕。

再仔细相想,其实也是跟这个时代的技术和条件有关系。

这没有冰的时代,渔获就要迅速的卖掉、处理掉,否则就会亏本,再加上大明现在的人口稀少,还分布广袤,这捕捞上来的鱼也卖不出太高的价钱。

这些渔民们捕捞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别看这个潘老大一早上的将这些鱼都给卖出去了能够卖到上百两银子的,可是这船出海需要开支,码头足以停靠需要费用、船员的工资等等,这些开支算开的话,赚的钱其实也并不是很大。

后世就不一样了,人口稠密,消费市场旺盛,海鲜价格居高不下,海洋捕捞获利颇丰,也就催生了大家肆意的捕捞,绝户网都用出来了,也不顾禁渔期的禁令下海捕捞等等。

最后也就是慢慢的海洋之中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大家都没有鱼捕,而海鲜的价格又越来越高。

“我们大明的渔场啊,第一的肯定是我们舟山渔场,其次就是我们大明北面的千岛渔场,哪里的渔获也是非常的多,但远离我大明本土,运输不便,运过来的时候都已经臭掉了,所以大家都不去哪里捕鱼,也就是倭国有人去哪里捕捞,然后运到倭国去卖。”

“另外听说黄金洲这边的北境渔场,渔业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不过他们那边都是将鱼做成咸鱼来卖,价格便宜,都是冷水鱼,肉质是极其的鲜美、鱼刺还少,也是很不错的。”

“真正卖鲜鱼的也就是渤海渔场、黄海渔场和我们舟山渔场了,离本土近,消费市场大,听说南洋这边的海鱼也很多,多各种各样的大虾,另外海外澳洲这边的鲍鱼和南非的鲍鱼也是很出名。”

潘老大见弘治皇帝感兴趣,也是滔滔不绝的讲起大明的渔场来。

第1833章 宝岛琉球

琉球城,刘远陪着弘治皇帝漫步于琉球城的街道上面。

算下来,自己是第二次来琉球城了,上一次来还是率领大军横扫南洋诸国的时候,回京的时候路过琉球城在这里短暂的停留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