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1 / 2)

吴良接着又笑呵呵的说道,但说话的语气却像是命令。

“善。”

听到“朱家”二字,三老们感受到了一丝压力,又实在想不出这份地图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的不利之处,于是终于开始动笔。

片刻之后。

各个乡镇的地图上便如同吴良要求的那样,标注出了许多块区域。

其中面积最大的自然就是朱家的产业,而这些三老们也都占据了一部分靠近城镇的田地,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内的大户产业也都标注了出来。

不过就算除去这些私人田产,每个乡镇也至少还有五分之四、甚至更多的土地属于无主之地。

有些土地是因为地势环境因素实在不适合耕种,有些土地则是因为人口原因没有开垦出来的荒地……毕竟这个时代人口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如今连年征战,人口还在不断下降,逃亡的流民日益增多,生产力就变得越发有限了。

而吴良要使用的就是这些无主之地。

汉朝的田地制度是个人私有制,田地不但属于个人资产,还允许进行买卖。

也是因为这样的制度,绝大多数开垦出来的良田都被各地门阀豪族与大户的巧取豪夺之下侵占,原本拥有土地的百姓为了生活只得成为他们的佃户,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颗粒无收,交不起租子要么便要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要么便只能成为流民流亡他乡。

而所谓“屯田制”。

本质便是要将那些没有田地的流民与那些无主之地结合起来安置,既可避免与那些拥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士族门阀发生冲突,又可以完成社会闲置资源的再整合、再利用。

如此一来,流民有了土地耕种,不说安居乐业吧,起码不至于像之前那样大片饿死。

而那些荒芜的土地也有了人耕种,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产出,曹老板以后要买粮或是征粮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当然,“屯田制”也并非没有弊端。

或者说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历史上的“屯田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将老百姓管得比较死,人与土地完全绑定,并且随着战事升级,剥削也会逐步上升,再加上官僚阶级的日益腐败,终有一日会将手伸到屯田土地之中,引发屯民的逃亡与反抗是迟早的事,彻底崩盘也是迟早的事。

不过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也不是吴良能够管得了的。

天朝历史上自大秦建立以来,几乎没一个朝代的国运能够熬过三百年,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更何况一种制度?

吴良只知道。

目前情况下实施“屯田制”。

对曹老板有好处,对那些流民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好处,这就已经够了。

至于这种制度在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最终会在“人”的手中变成什么样子……吴良已经预见了到结果,而人嘛,还是要活在当下。

“诸位不如再按个手印吧,毕竟日后这地图可是要当做凭证使用的,倘若有人拿去私自绘制篡改,恐怕就无法作数了。”

看过这些地图之后,吴良又笑呵呵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