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1 / 2)

争魏 苍穹之鱼 1063 字 1个月前

连刘珩也情不自禁的吼了起来。

待众人热情稍稍冷却之后,杨峥道:“刚刚扩军,诸族混杂,很多事不好做,若有困难,但说无妨。”

“没有困难!”一个羌人少年带头吼了起来。

羌胡其实都缺乏一种身份认同。

现在,杨峥给了他们!

所以羌胡少年们,比汉家少年更为积极,也更为迫切。

杨峥笑了两声,点点头,“多难兴邦,逸豫亡身,困难在所难免,永远不可避免,有困难,就迎刃而上,克服它、战胜它!”

杨峥感觉自己都快成人生导师了,鸡血打的自己都汗毛倒竖。

但十五六岁的少年,缺乏的也正是这些。

“唯!”少年宣义郎们向杨峥齐齐拱手。

很快,“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八个字在军中到处响起。

一个个羌胡士卒们眼中多了些东西。

复我神州四个字,已经给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这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出生就如同奴隶,每天过的如牲畜一般,忍饥挨饿,在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中麻木的结束一生。

很少被当成人看待,有过人的尊严。

这八个字,既赋予了他们使命,也给了他们尊严。

禽兽尚会望月,更何况是人?

即便是谎言,此刻也能在绝大多数人冰冷的心中打开一道缺口,注入一丝暖流。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鲁芝引经据典,贴满大街小巷,城内城外。

华夏先贤们早已经过了戎狄之辩。

宣义使们以通俗语言注解之,羌胡士卒的最后心防也在溶解之中。

杨峥令人把这段文字在治下各城中刻成石碑,以鼓励羌胡们积极汉化。

军中民间一齐抓,都不懈怠。

“群山浩浩,河水滔滔,生民艰难,天下纷扰,烽烟四起,今我受召,铁甲在身,长刀在腰,擂鼓阵阵,旌旗飘飘,万众一心,地动山摇,同生共死,血染征袍,决胜沙场,讨逆除暴!”

不知何时起,一首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军中响起。

以西北流传已久的民谣改编。

既切中时弊,又充满了恢弘激昂之气。

唱着唱着,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此为何人所作?”杨峥大感兴趣。

亲卫下去查访一番,很快就找到了人。居然是宣义郎庞青。

一个丰神俊朗眉眼如星辰的少年。

也是宣义司最上进最优秀的宣义使。

“属、属下一时有感而发,未想军中传唱极广,将、将军恕罪!”庞青既激动又惊慌道。

杨峥笑了起来,“尔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现擢其为宣义司副司丞。”

有感而发,说明整个人都沉浸进去了。

这正是宣义使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