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1 / 2)

争魏 苍穹之鱼 1060 字 1个月前

杨峥这个穿越者,可不就是天降之人?

“行了,去忙你的吧。”一句无心之言,杨峥也没放在心上。

奴隶、待归、治民三等民之策施行已经三年多。

奴隶屯田,提供主要粮食,同时转化俘虏。

待归,则化羌胡为汉。

治民,增强身份认同。

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一步一步模糊他们的种群意识。

胡奋、卫瓘这么抄,也不能说完全没用,武威的羌胡不比西平少,然而豪强士族,始终是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没有土地,人心始终是悬着的。

最早的一批奴隶还有一年就转为待归,兴奋异常。

这几年的汉化之策推行的不错,境内以束发右衽、讲汉言为荣。

三等民之策实际上是个筛选的过程。

若不会汉言,则只能一辈子停留在待归阶层里,不能为官,不能经商,不能骑马乘轿。

军中也是一样,从伍长开始,都要经过宣义郎的审核,若不会汉言,什长就到头了。

所以越来越多羌胡,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青营。

即便天赋平平,只要能读会写,有些武艺,出来就是个什长或者宣义郎。

但若有些天资,则立刻乌鸡变凤凰。

这种诱惑不可谓不大。

刘珩、孟观、苏泓、庞青四人在青营中已经成了榜样。

不知什么时候起,西平就流行起取汉名。

这年头,汉民黔首都不曾有名,什么大目、大眼凑活着叫就算是名字了。

羌胡更是石头木头的,随便取,更多的人一生连个名字都没有。

宣义郎登记造册的时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木片和纸上的几个字,原来就代表了自己。

好奇心瞬间就被调动起来。

九野营汇报,羌胡中有三成的人改姓杨……

什么杨狗儿、杨阿猫、杨小儿、杨三刀的名儿大行其道。

还有一些更奇葩的名字,让杨峥目瞪口呆,怀疑羌胡是故意在骂自己……

尤其是军中,很多羌卒跟随了自己多年,大部分都是杨姓。

也有些头脑灵活之辈,提着几斤羊肉、几升粮食,去找汉人书生和宣义郎,给取个周正的名字。

这才终于不用一股脑的姓杨,有人干脆就以周、秦、汉为姓,再配以表字,颇为大气。杨、周、秦、汉、姜、白、胡成了西平七大姓氏。

喧喧闹闹中,嘉平二年就这么过去了。

嘉平三年在风雪呼啸中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