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宴席论政(下)(1 / 2)

朱铉暗自点头。

此三人,对大汉,对献帝,不可谓不忠心耿耿。

但,朱铉打出生那天起,注定与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同。

“诸位,江山社稷,何其重!大汉立朝四百年,乃天地赐福庇佑的缘故,轻易废黜不得!但沦落至如今,各位以为,除了奸佞当道,还有何原因?”

这····

董承等三人,虽忠心,但不迂腐。大汉如今病入膏肓,若全推诿奸佞如董卓、李傕、郭汜之流,诓骗得天下人,却骗不了有识之士。

孔融略思忖,侃侃言道:“文章不行,教化不力。”

这是推给了教育。

杨彪若有所思,听孔融言,自己也有所发,隧道:“官宦横行,法纪松弛!”

这是斥责官府的。

董承身为国戚,常年居于中央,自有一番见解。见众人都很坦诚,自己再矫情反为不美,面露愧色,道:“实在因权臣与外戚及内侍争权。不如此,岂能沦落如斯?”

哦,这是说到争权夺利了。

朱铉见三人都不避讳,讲到弊端,都能从自身找原因,甚为钦佩。

但仅仅是钦佩,却不赞许他们的观点。

此三人,分别出身儒学世家、官宦及现任国戚,都是高高在上,朝廷统治柱石。

朱铉与他们不同,出身卑微,是大汉最底层的人群。

相对于这些出身高贵者而言,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大不相同。

先说孔融的观点,‘教化不力’。

官府中人,哪个不是饱读经史?可乱子偏偏由他们而起。

当然,这些官宦可不这么认为。他们总以为,是对百姓的教育不够,才导致黄巾军起义。

再言杨彪之‘法纪松弛’。

汉代律法虽然不如秦,但也算细苛,尤其各级官府的奖惩,数百年来,积累下一套完整的规章,不可谓不缜密。

律法再完善,也需人来执行。朝廷官员自己监督自己,利益所得者永远互相包庇。

至于说外戚、官员、宦官之间,不过是皇室平衡朝堂的权术,数千年来,莫不如此,属于朝廷内部争斗。

总而言之,朱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诸位,本人以为,这天下,少了‘规矩’二字。”朱铉铿锵言道,语态甚为果决。

“什么规矩?”

“请将军明言!”

三人一起看向朱铉,想知道答案。

“规矩,就是人处在社稷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大家伙之间的一个约定。”

“律法为规矩。”

“儒教为规矩。”

“道亦为规矩。”

这律法,不是现成的吗?怎么还说少规矩?

杨彪着实不解,疑惑问道:“我朝律法明典不下百部,怎说少规矩?即使有匮乏,能补充者,也不多矣!”

“呵呵!”朱铉不由得微笑,谓之道:“大汉律法重治民,少平等,虽比之秦法,多有不如。秦代法虽苛责,还能制约贵族、官吏。”

这倒是实情。商鞅变法,核心就是废除特权,以军功、种粮多寡为标准,而非贵族世袭,使平民肯为国出力。